上周,“深圳前海產業稅收優惠目錄”正式發佈,但占前海入駐企業六成的金融業卻並未含其中。消息發佈後引發外界質疑,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在接受南方日報獨家專訪時對此回應:“金融企業在前海並非最看重稅收優惠,而是是否有業務可做。”
  張備表示,入區金融企業選擇前海,更重要的是前海能否開展別的地方不能開展、或別的地方可以開展但在前海可以開展得更好的業務。“年初前海出台的改革創新要點46條中,金融占18條,大部分是從業務、產品、細節上推出的創新,這些條款有些已可操作,待全部落實,對金融企業落戶前海的吸引力不亞於稅收優惠。”
  ●撰文:南方日報記者 張瑋 統籌:張建明 江強
  獨特區位優勢
  推動人民幣跨境業務
  金融業是前海最為核心的主打產業。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目前入駐企業中,六成是金融業。但就在上周,被外界認為是前海最大優惠政策的“前海產業稅收優惠目錄”(目錄企業可減按15%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)發佈後,因目錄不含金融業引起坊間熱議,並引發“前海吸引力是否減弱”等討論。
  張備表示,雖然優惠目錄沒有包含金融業,但實際含金量很高,包括現代物流、信息服務業、科技服務業及文化創意產業等21個方面。而珠三角、香港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得非常緊密,比如深圳高新技術產業能快速發展,最大特點就是與發達金融業的結合。
  “金融業是個大概念,有不同的類型和體量,除了傳統的‘銀證保’,也有創新的金融VC/PE(風險投資/私募股權投資),還有一些類金融和準金融。雖然目錄里不含金融,但金融跟科技、文化、物流、信息服務業都可以結合,它們的發展都能夠很好地推動金融業的發展。”
  除此之外,張備認為,“跨境貸”是金融業在前海的極大優勢。“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,人民幣最大的資金池也是在香港。香港人民幣向內地迴流,前海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,而國內其他區域很難一下子做很多這類業務。人民幣的迴流能很好地推動人民幣走出去,進一步推動跨境業務的發展。”張備說,今後前海會進一步引導企業在環節和產品上去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。“在跟金融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,我發現企業更看重是否有業務可做,進入目錄的其他產業發展起來,他們才有業務可做。”
  張備表示,入駐前海的金融企業在優惠政策還沒有明朗時,已進駐了近6000家,占比達到六成,已經構築了一個金融創新生態圈,“這是現在國際上看好和流行的提法,即一些主導、特色產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良好的自我生長機制。”他認為,這足以說明前海金融業發展的活力。
  取消入區企業
  註冊資本500萬元限制
  “深港合作”是前海的王牌之一。今年以來,港企入駐前海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。頭3個月新增港企117家,同比增長470%。其中,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港企有129家,占港資企業總數的50%以上。但由於香港現代服務業九成以上為中小企業,這也引起外界關於“中小港企入駐數量太少,是否深港融合黏合度不夠”的質疑。
  張備對此表示,前海並不僅僅只註重吸引大企業,對港資中小企業進入內地拓展市場的需求也高度重視。但由於這類企業受本身經濟實力等多方面限制,對外擴張的欲望和能力不是很強,這客觀上就決定無法大規模進駐。“目前,前海正在取消入區企業註冊資本金500萬元人民幣的限制,同時推動在金融、人才執業等多個領域進一步取消或降低港資企業準入門檻的措施,在資金、稅收、用地等方面也將對港企港人給予特殊支持。”
  張備透露,前海擬要求設一位專職的港籍副局長,以便更加瞭解香港方面的需求。同時,將在香港設立“前海聯絡處”,長期為香港企業和公民瞭解前海提供服務。
  今年,前海將面向香港推出“萬千百十”工程。“即到2020年,前海由港資開發的建築面積超過900萬平方米,在前海開展商務活動和就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超過10萬,吸引1萬家香港企業落戶;孵化1000家有發展潛力、創新和整合能力較強的香港企業,力爭港資服務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;在前海孵化成形的港資創新型優勢企業超過100家;在前海建立面向香港優勢和特色產業的10個港企聚集基地。”
  對互聯網金融
  前海持鼓勵發展態度
  在“2014中國IT領袖峰會”上,互聯網金融成為最熱門的詞彙。對此,張備明確表示,前海對互聯網金融持鼓勵發展的態度。“在前海可以定點定行業提供壓力測試。因為前海就是一個先行先試的區域,只要不違法,什麼東西都可以在前海先行先試。”
  張備說,互聯網金融首先是從支付開始的。第三方支付最初的模式,主要依托於電子商務。境內的電子商務現在已經發展得很成熟,前海現在正在打通跨境電商通道。今年還將探索金融私募產品的跨境交易,比如說私募債,需要融資的可以通過境外融資回來。
  對於備受關註的粵港澳自貿區申請,張備表示,由省政府統籌安排,一旦獲批後,前海將進一步疊加自貿區相關的開放制度,通過實行以“負面清單+準入前國民待遇”為標誌的國際化投資規則,以“一線放開、二線管住”為特點的貿易便利化規則,以及以事中事後為重點的監管制度,推動粵港之間商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等要素充分自由流動,促進兩地經濟融合互補發展,提升深港都市圈能級,打造21世紀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核心樞紐。
  (更多專訪內容請見深圳觀察)  (原標題:“金融企業更看重有無業務可做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35iozmb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